“人同心,心同理,数语遂成定说;美斯爱,爱斯传,千年犹见高风。”这是清代书法家钱沣题写在湖南邵阳“爱莲亭”亭柱上的楹联。《宝庆府志·礼书》、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载,北宋治平四年,知天命之年的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当时的邵阳经济落后、人文孤寂,周敦颐走马上任便改建学宫,兴教化民,以德治邵,政绩斐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今日邵阳市政府驻地,爱莲池畔,爱莲亭处,周敦颐曾挥毫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从此,邵阳以爱莲之城名播天下。
魏源、蔡锷:为官清廉民爱戴
邵阳历史人物最著名者莫过魏源、蔡锷。
该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的魏源故居坐落在一片沙洲上,风景优美如画。这是一栋两纵两横的四合院,为典型的清代湘西南木瓦结构民居。门口镌刻着青年魏源撰写的楹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勉励自己也昭示他人:苦读古人的诗书典籍,是为了寻找修身养性的深刻道理;广交天下的仁人志士,是为了谋求救世济民的一剂良方。此联从读书交友谈起,以修身和济世作结,彰显着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年士大夫精神。魏源日后努力践行着这一联语,勤苦为学、清廉为官。“经世致用”、“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近代中国寻找出路;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给清末腐朽官场吹进一缕缕春风。魏源赴任兴化县令,又在衙署厅柱上写下楹联:“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原推恩到万家。”道光二十八年夏,暴雨如注,连绵不断,使得高邮湖、洪泽湖湖水陡涨。河道总督不惜牺牲下游兴化等县黄澄澄的水稻,准备连开五个坝口泄洪。时任兴化知县的魏源,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科学抗洪的建议,坚决反对盲目开坝放水。但河道总督拒不接受。魏源只好赶赴两江总督衙门击鼓撞钟,恳请两江总督坐镇救灾,然后不顾个人安危,冒雨指挥民工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河道总督为保乌纱帽执意要启坝,眼看万亩稻田将成泽国,魏源扑倒在河坝上疾呼:“我要以身为民请命,要启坝就先让大水把我冲走!”十万民工群情激愤,严防死守,一直坚持到风停雨住。当地士绅放着鞭炮,给魏源送来上书“淮扬保障”的巨匾。秋收之时,兴化、东台等七县喜获特大丰收,人们无不称此稻为“魏公稻”,此堤为“魏公堤”。魏源还在兴化县署庭柱上撰联:“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这与他年少时赴邵阳爱莲书院求学,深情吟就的《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文中那句:“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一脉相承,唯有发扬光大。
来到该市洞口县山门镇蔡锷公馆,便见正中大门楷书阴刻“修文演武双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人称“再造共和第一人”的蔡锷,修文演武更守廉。“而今国土尽书生,肩荷乾坤祖宋臣;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忧国忧民,气冲云霄,18岁的蔡锷就坚定了以身许国之志。“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奸险最难平。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绝壁荒山二月寒,风尖如刃月如丸。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1916年2月,蔡锷率护国讨袁军艰难行进在四川赤水河畔,即兴吟就《军中杂诗二首》再次抒发平生壮志。四川战局曾一度形势严峻,危如累卵,但蔡锷处变不惊,拖着病躯驰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之外,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个钟头,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深陷艰难之境,蔡锷仍然命令部队“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坚持做到“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这样,虽然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无不箪食以迎。”早在挥师泸州途径雪山关时,蔡锷脱口而出上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紧跟其后的朱德便应声对道:“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伟人的心思是那样的同频共振,高度契合。“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推翻帝制将军功勋卓著,蔡锷遂以“再造共和第一人”享誉天下。
谭人凤、邹代藩:同盟会里廉亲家
回眸辛亥革命滚滚风云,同盟会早期骨干会员中有一对来自邵阳的亲家谭人凤、邹代藩,两人同为民主革命斗士、辛亥革命功臣,又同守革命之志、清廉之风。
1912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在北京召开纪念武昌起义周年大会。谭人凤以对辛亥革命成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革命先烈深切缅怀之情,为会议特撰长联:
“革除专制建共和,抚此大好河山,长亚雄欧,匪难事也。讵料南北议和近一年,新旧党徒分两派。内忧外患,到如今叫闹未休。时事正迫危,请诸君算算国家命运;
纪录口碑成伪史,痛彼前贤气节,惊天动地,归泡影焉!试问死者且甘心罹祸,生者何腼面邀功?社鼠城狐,较当日披猖更甚。荣华原幻梦,劝尔辈洗洗富贵念头。”
此联痛砭时弊,不顾个人安危;振聋发聩,赢得众人钦敬。
谭人凤年满五十九岁时,依照家乡风俗要庆祝花甲之喜。亲友们早已盼望在怀,但他本人却无意于此,未做丝毫安排,一是品格使然,二是疾病缠身。有好心人见此情形操起了闲心,建议邹代藩为亲家写《寿启》,代其收礼办酒。邹代藩望着来人斩钉截铁道:“既为革命党,此风不可长。收礼金者,打秋风也,与旧官僚有何两样?”无论人们怎么劝说,他就是不写《寿启》,决不为亲家操办寿宴。中华民国成立后,邹代藩出任湖南湖田局局长。湖田局长当时可是大肥缺,稍稍动动心思,便可腰缠万贯。但他廉洁奉公,不图私财,以致家徒四壁,生活清苦。邹代藩老来回归乡下老家,坚持招生办学,由于不收费资,最后嗜酒的他只好以辣椒拌饭下酒。即便如此,他仍然初心不改,苦中作乐,甚至以自己的字号价人和出生年份农历辛酉年撰语调侃:“辣属辛,酒属酉,价人先生生于辛酉,辣子下酒。”并以此语为上联公开征求下联,一时传为美谈。
李尚卿、苟中一:任职邵阳廉为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爱莲成风的邵阳,外来官员亦深受熏陶。
“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国勋。”清光绪三年,山东海阳人李尚卿高中“丁丑进士”,回到大崮头村老家祭祖,欣然为自己为子孙写下家族传承对联。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李尚卿清末任邵阳知县时,有一次上级派员下来视察,他仅以一钵麦子饭和一钵葱汤相待,惹得视察官大怒,竟将钵子扫落在地。李尚卿却不卑不亢,从容捡拾起那些瓦钵碎片,微笑着请他上楼细谈。上得楼来,凭窗远眺,一片萧瑟落寞,李尚卿深情赋诗:“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此情此景,羞得那位余怒未消的官员无地自容。李尚卿为官秉持不唯上、不拍马,更不怕丢掉乌纱帽,敢想敢干、敢做敢当。他离任邵阳后,人们在县衙前建起《李子仁德政碑》,碑文称“调尹是邦,具多善政,沾濡厚泽,愧涓滴之莫酬,镌勒贞珉,并河山而不朽”,同时建有铁质《李子仁去思碑》。光绪帝闻讯封赐李尚卿:“天下清官第一”。
苟中一是贵州遵义人,幼时丧父,家境贫苦。北伐时,给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当秘书,后任中央监察院主任秘书。抗战时期,他来到邵阳出任新宁县县长,赓续清廉乡风,无私无畏,老百姓称他为“苟青天”。酷爱陶渊明田园诗、喜欢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他,在《田舍谣》一诗中写道:“河畔多插柳,柳长可固堤。墙阴多种桑,桑茂便采携。荆扉映杂花,好鸟竟日啼。……”在新宁,苟中一下乡总与随从装束一样,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不骑马,不坐轿,更不大吃大喝;苟家人生活十分俭朴,其岳母主持家务,总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蓝布衣服,苟夫人衣着也同普通百姓一样,没有半点奢华之气。正如陶渊明既有飘逸恬静的田园诗,也有风格迥异的“金刚怒目诗”一样,苟中一也有不失斗士风采的《独夫》:“兽生有其毛,禽生有其羽,栖食山林间,融融复煦煦。孰令吾民寒,孰令吾民饥,迫以罪与法,从而戮辱之。资生患不均,从不患其寡,先民亦有言,独夫何为者,六辔已失驭,九垓行就荒。天高不可呼,吾意徒茫茫。”苟中一在诗中向黑暗统治连续发问“孰令吾民寒,孰令吾民饥。”有一次,苟中一下乡检查,乡公所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他一见就把脸给拉了下来,质问此款从何而来。对方支支吾吾不敢作答。苟中一正色道:“不管你是公款还是私费,这酒席我都不能吃。如是公款办的,我吃的是百姓的血汗,这是犯罪,我不干;如是你们私人花钱办的,我吃着不忍心。”面红耳赤的接待者只得赶紧撤下酒菜,端出粗茶淡饭。第三天,苟中一前往另一个乡检查。用餐时,只见桌上摆的是一碗炒酸萝卜、一钵盐菜汤,苟中一眉开眼笑,连声说好。(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纪委)
责任编辑 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