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强国 > 宗祠里的清廉文化|肖智群:古祠流风
宗祠里的清廉文化|肖智群:古祠流风
作者:肖智群
发布时间:2022-11-16
来源:楹联博览
宗祠里的清廉文化

古祠流风

 

肖智群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纪委监委


洞口县纪委的同志在萧氏宗祠感受清廉文化传统

伏龙洲,位于洞口县城中央,状似巨龙卧伏平溪江上。风光旖旎,景色奇特。明英宗正统年间,世居此地的萧氏族人在洲头建起规模宏大的萧氏宗祠。“心有兰陵,不忘同根;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赓续着如此祖训族风,祠堂得以恒久矗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2013年铿锵跻身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江登岛,一块绿洲呈现眼前,草木葳蕤,菜畦新翻,清风阵阵,鸡鸣声声。刚才尚处喧嚣市井,红尘滚滚,眨眼却入明净村落,岁月静好。

走向祠堂,只见门前石狮对踞,门匾阴刻行楷“萧氏宗祠”,顶檐下竖额隶书“兰陵会馆”大门两边镌刻着彩色楹联:“揽雪峰秀色光耀民俗风韵,挽平溪狂澜刷新兰陵丹青”前栋面阔七间,并联三座中西合璧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楼,上饰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各类泥塑、雕刻、彩绘。洞口县城一带的萧氏郡望源于山东兰陵郡,故该祠又有“兰陵会馆”之名“心有兰陵,不忘同根”,修祠建庙,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北宋欧阳修、宋祁称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苏东坡亦赋诗:“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兰陵郡萧氏迁徙中华各地繁衍生息,分支日益增多,是以不少后人逐渐淡忘了家族渊源,而该祠一族始终铭记着来处,秉持着初心。“心有兰陵,不忘同根”,作为祖训之根本烙印在他们心底。家族的绵延、宗法制的完善与中华文明相伴同行,最初旅程结出了《礼记·大学》“家国天下”的硕果,尔后以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精神为内涵的家国情怀席卷中华大地,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已,铸就世界文明一不断流的辉煌。

进到大厅,回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戏台。覆盆藻井,双重飞檐,六角盔顶,宝葫芦收刹。戏台下檐正面翼角翘脊泥塑二龙,栩栩如生。上下檐之间镶“龙凤呈祥”镂雕图案、“福禄寿”三星彩塑,四周嵌木制方格窗。戏台正面和两侧的“空城计”、“辕门斩子”、“双龙抢宝”、“乌龙河救主”等高浮雕戏剧图案无声提醒着后人:血脉如戏,戏如血脉,开枝散叶全看你自己的造化。

“萧氏义举四条”云:“子孙有值贫乏,果系苦节励行、立志上进者,或薪水不给,或婚丧难举,或进盘费缺乏莫措者,通族量力助之。”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是该祠自古承袭的济世族风。多少年来,族人中凡有孤寡老人过世,大家齐心协力料理其后事;凡有无钱治病者,大家慷慨解囊助其战胜病魔;凡有子弟被迫辍学,大家施以援手让其重返学堂。

“野竹通溪冷,秋泉入户鸣。乱来人不到,芳草上阶生。”“唐代十大才子”的钱起当年沿湘黔古道入黔,夜宿洞口驿站旅馆,裹着雪峰山的夜风,审视着湘黔古道的夜色,文思泉涌,情注笔端,一气呵成《宿洞口馆》。该祠就坐落在洞口驿站旅馆旁,处于湘黔古道三支线上,一直坚持为往来穿梭的萧氏商贾及其伙伴提供免费食宿,为经营惨败、穷困潦倒者募集返乡盘缠,乐善好施美名天下扬。

在大厅一角,管理人员指着墙上一芳名告诉我,流淌着宗族血液的她,善举路上义无反顾,从捐资兴教开始,十余年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至今善款数以千万计。聆听充满自豪的介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萧氏祖训族风以“严训八诲”开篇:“凡子孙而能言行之时,即教之以安详、恭敬,至七岁以上,使之出就明师,读文公小学,务要讲解明白,使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

该祠一族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美德,感恩天地造万物、时势造国家、血脉造宗族,每逢春秋祭祀,全族齐集中堂、寝堂之后的聚义堂,虔诚作礼,祭天地君亲师,诵读祖训、反躬自省。“祭如在”,根就在。这根是血脉之根,更是灵魂之根。

每当此时此刻,常有族人激情长吟起歌颂祖先楹联:“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

上联指的是南北朝南齐建立者萧道成,谥号高帝。同属兰陵郡后裔的他,在位时倡导节俭自奉,力戒奢靡的做法为“历代所未有”。不仅将从前用金铜制作的御用器具全部改为铁制,衣服上的玉佩、挂饰亦统统取消,同时禁止民间将金银制成金箔银箔,甚至不准女人织绣花裙。下联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从县中学退休的萧老师在我身边滔滔不绝地述说着。他是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数年如一日,义务为祠堂撰写弘扬祖训族风、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联。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哲学,则被一代代萧氏后人奉为人生圭臬。


湖南省洞口县被誉为全国宗祠之都

祠堂进门处设有高高的石门槛,跨过高高的石门槛便是低低的戏台,与里间开阔的厅堂形成强烈视觉差。管理人员向我释义,族人进堂之时,必须低头弓腰跨过石门槛,意为警醒其缅怀先辈恩德、敬畏祖训族风;待出门之时,依然要低头弓腰跨过石门槛,旨在提醒其外出做事既要开拓进取,更要谦虚谨慎。

人们说,“低调做人”在这里敦风厉俗、薪火相传,那位热衷慈善事业的女士就是最好的例证,她乐行善举却不事张扬,有时还如同桃花源中人再三叮嘱受助对象“不足为外人道也”。至于“高调做事”,祠堂大门上镌刻的楹联“前朝云岭千峰秀,后统长江一派清”,明晃晃地昭示着家族那穿越五百多年时空的高远宏阔梦想。云岭之秀,不仅是风景秀,更要生态秀;长江之清,不仅是江水清,更要心态清。我暗自思忖,祠内建筑柱大梁粗、雄伟壮观,石刻、木雕、泥塑题材包罗万象、工艺精湛,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风格、雕刻工艺之大成,高调早已是其中要义。

“祭如在”,梦就在。这梦是个人之梦,更是家国之梦。1935年12月,红二军团长征来到伏龙洲,萧氏族人主动敞开祠堂大门迎接入住。红军在祠堂外墙上写下的“开展抗日反蒋的群众运动,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跟着贺龙闹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绅”巨幅标语,幸得岛上族人奋不顾身巧妙掩藏,奇迹般躲过了一次次劫难,如今保存完好,光彩熠熠,日复一日辉映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高调追求。

根在,梦在,一切在。祠堂原本的功能虽已渐行渐远,但其涵养的崇德向善精神注定千秋流传。

 (原载《楹联博览》2022年第20期)

 

来源‖清廉文化网湖南频道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