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廉洁齐家家谱故事 剖析家风家训清廉基因
《谱》写正气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彰显着家风正气,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包含了许多家风家规家训,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
从家谱里激活家风家训“廉洁因子”、培育风清气正“生态土壤”,用廉洁文化润育人心,培养廉洁操守,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是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为此,笔者以贵州省安顺市档案馆馆藏《贵州詹式宗谱(河间郡)》(以下简称《詹式宗谱》)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分析—系统整体”的方法进行精密“解构”,讲述家谱中廉洁齐家好故事,缕析华夏廉洁文化演进脉络,以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丰富义理为党员干部进行精神营养的补给。
第一部分:看修撰“牵头人”,思考领导力形成
家谱速读:据《詹式宗谱》谱叙记载,贵州詹氏祖籍多为赣,“大明定鼎,南疆不休,奉旨南征,落业贵州”,入黔时间早自明初始,距今已640余年,全省现有49个支系,散居全省各地,尤以安顺、毕节、遵义较众。
《詹式宗谱》主编詹明祥1943年生于安顺,中共党员,曾任原安顺市平坝县农业局副局长、省农经学会会员,是贵州省詹氏协会创始人之一。
修撰家谱古人谓之五善之一,《詹式宗谱》记述贵州詹氏各支系的源流、世系以及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目的在于弘扬优良家风文化,传承詹氏家族文脉。然而,修撰家谱,并非易事。非经其事,不知其难。能在丁口螽螽、人才济济的詹氏族人中脱颖而出,扛起《詹式宗谱》主编重担的詹明祥,论官职,乡科级干部,可论不大;典钱财,收入靠工资,可谓不多,且修撰族谱又是一个公益文化性质的民间活动,付出没有报酬,工作缺少帮手,詹明祥能获得宗亲族人信任托付,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这种赢得群众自发性参与支持的领导力从何而来?——答案且看序篇。
2010年贵州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后,修撰《詹式宗谱》便是协会头等大事,是年的詹明祥已近古稀之年,然老骥伏枥矢志不渝,历经六载奔波,行遍8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和几十个支系,顶酷暑、迎风雪,宣传发动、内查外调、潜心搜集、挖掘、整理、考究,夙夜兴寐、披星戴月,走访期间跋山涉水饥肠辘辘有之,被误解拒绝嘲讽驱赶有之,黔州大地遍足迹,酸甜苦辣皆尝尽,“甘当传统文化‘摆渡人’,让家谱文化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作出贡献”,这是支撑他不辞辛劳、不惧艰辛工作的信念,也是他获得宗亲族人认可肯定的“关键之钥”,余生盯住一件事、余生干好一件事,以身作则躬亲示范,示范带动宗亲族人发挥聪明才智,同心同德,献策献计,顺利展开修谱的各项工作,他,“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干事业、亲力亲为甘奉献,他,“最终”——功成!
启发思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修撰历史者可谓师者之师。回顾詹明祥呕心沥血修撰家谱的历程,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是应有所感悟和收获。领导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能力,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追随状况为标尺,共产党员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为民干事要真抓实干,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敲”定了就要守一生、行一生。这是我们赢得群众认可之“根”,是我们获得群众拥护支持治“基”,更是我们干事创业之“本”,聂荣臻元帅曾含泪留下“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心愿,焦裕禄临终之际依然想着“要看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杨善洲用一生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奋斗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只有坚定信心、负重前行,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各项工作,才能交出合格答卷,获得群众认可肯定与帮助支持。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重点民生事业的发展堪比追根溯源的纂史修志工程,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实现的,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接续奋斗。任何一项工作也不是群众从始至终都坚定支持理解的,很多事情往往是干部先“干”、群众在“看”,需要一个认可接受进而转换为参与支持的规律性过程,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家才会跟着学、照着做。
“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民利如山,寸土累积成其巍峨”,党员干部唯有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做个群众信得过的人,保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跑好“接力赛”,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晨思夕念、朝乾夕惕”的工作韧劲,多几次“一日无为、彻夜难眠”的转辗反侧,多几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我鞭策,时刻将党员的责任牢记于心,保持坚守为民造福的初心、律己恪守的本分、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的力量、一往无前的劲头,真抓实干、一抓到底,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钉钉子”精神将认准的事一抓到底,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秉持的座右铭。
历史启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地方志办公室、安顺市档市案局(馆)
…未完待续…
来源|清廉文化网
责编|小青
清廉文化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权威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