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廉洁齐家家谱故事 剖析家风家训清廉基因
《谱》写正气(2)
第二部分:看典藏“老故事”,思考清廉人生意义
家谱速读:《詹式宗谱》设卷首、文献、活动、捐资、村寨照片、源流、艺文、世系、人物、家教家规等10部分,全书共5册,在文献篇中收录《宋博学弘辞科状元詹邈轶事》《餐饮业祖师詹鼠》《詹何钓鱼》等轶闻典故5篇,其中,《宋博学弘辞科状元詹邈轶事》讲述了状元詹邈殿前应试的故事。
詹邈,利川都亭人,自幼死去父母,与七、八十岁的祖父母相依为命,住的房屋是用十块竹篱围成的茅草棚,天穿地漏,不避风寒,风来尘走,月起为灯。但詹邈天生聪慧,从小立下“胸怀坦荡天下事,心系黎民社稷情”的大志,勤学苦学,贫贱不能移其志,只为早日学成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宋元佑3年(1088年),哲宗赵煦立博学宏词科,遴选贤才,经地方官员举荐,詹邈赴朝应试。廷试中,哲宗问:“家居何处?”詹邈答曰:“家住清江都亭里,本是钟灵毓秀地,周有蔓子秉忠义,汉有竹王把疆辟。”哲宗复问:“有多大房屋?”邈答:“十座牌楼绕墙,千根柱头落地,万片丝茅盖顶,两丈之阔容人生。”哲宗再问:“有多少仆役?”邈答:“不用仆役,风扫地,月点灯,狗拉弓,猪弹琴,老鼠半夜读五经。”詹邈对答如流,用精妙绝伦的语言向哲宗回答了故乡位置、山川景色和家境状况,既不卑不亢吐露窘境,又坦然自若笑对人生,哲宗甚是惊奇,喜呼:“奇才!”后又问治国方略,詹邈旁征博引,一一作答。哲宗大喜,钦授詹邈博学宏词科第一名。
启发思考:一位是身着珠光宝气龙袍朝服的高高天子,一位是穿着简陋朴素粗布麻衣的寒门学子,然在问答之间,我们却感到詹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读书人不凡气质,胸怀天下者方能不拘个人得失小节,詹邈早年的生活周遭可谓惨淡多艰,但就因其始终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鸿鹄大志,既无自怜自艾,更无自暴自弃,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交织在一起,终成就其“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人生转变。据此观之,党员干部坚守清廉底线永葆公仆本色,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决条件和根本前提就是——党员干部要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历经挫折而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回溯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还是和平时期的先进模范,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坚贞不渝,怀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远大理想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念,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捆绑在一起、焊接在一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人,总要有点精神头活着,共产党员更是!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决定着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干部一旦丧失理想信念,贪腐就会像洪水一样汹涌而入,从而就会迷失方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行无所止。一介寒门书生詹邈尚能不忘“心怀苍生、兼济天下”的读书人本心本色,那么,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更要自觉地加强对理想信念的锤炼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涵养浩然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
历史启示:志无休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地方志办公室、安顺市档市案局(馆)
…未完待续…
来源|清廉文化网
责编|小青
清廉文化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权威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