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强国 > 【散文】会当水击三千里|肖智群
【散文】会当水击三千里|肖智群
作者:肖智群
发布时间:2023-10-17
来源:清廉文化网

会当水击三千里


 

肖智群

 

长沙城南,妙高峰下。走进“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迎面便见清一色的欧式建筑,均由墨蓝色墙壁、白色拱形圈簇拥的百叶窗、三角形屋顶、黑色瓦面等合力铸就,与四围高楼大厦形成巨大反差。继而穿行在中国传统四合院,中西建筑艺术巧妙地熔于一炉,堪称经典。草木葳蕤,清香馥郁,“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校园美丽动人。从1913年春到1918年暑期毕业,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第八班度过了五年半时光。尔后,又在其附属小学做了两年半主事即校长。踏着青年毛泽东学习、工作、开展革命活动的足迹,人流缓缓前涌。伟人八年里留下的一言一行,如山,如海,如灯塔,如船帆,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大家交流着所思所想,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宿舍的床头贴出这副自勉联。联语对仗工整,阐释了“学习贵在有恒”的深刻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学者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为:“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虽然只改动了三个字,语气却更为坚定。

 

青年学子毛泽东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人问,难么?毛泽东笃信老师徐特立的读书观: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你看!校园展厅陈列着他当日读过的一本德国人写的《伦理学原理》,这是杨昌济先生教授西方伦理学一课所采用的教材,十万字的书上他密密麻麻作下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注。细密而工整的毛笔字,记录着青年毛泽东当时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书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也让他“越读越觉得有趣味”。“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语与吾大不然”“此节不甚当”“吾意不应立此说”“此说终觉不完美”……湖南第一师范校史记载,毛泽东在校期间,所写下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和抄本有满满一大网篮。难矣!难在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以成才,毛泽东特意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组合联,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青年学子毛泽东如此告诫堂妹,自律更是严苛:“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一心向学。毛泽东寝具简陋、生活俭朴,但买书订报从不犹豫。初进湖南一师时,学校发了一套制服,他缝缝补补一直穿到毕业。他的被褥是湖南乡下极其寒碜的蓝布套被,枕头呢,则以书代替。唯一还算体面点的衣服是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因而一年四季“不退堂”,所不同的是冬季穿着时里面添加了些旧衣裤。有同学评说道:“毛润之的‘算术’学得好——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貌似戏谑的语调,内涵着发自心底的佩服,一个“苦”字则鸣响在我耳畔。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917年,青年学子毛泽东畅游湘江,与激流对决,与飞鸟对话,觅得此诗句抒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书生意气”。《宋书·宗悫传》记载,有人问年轻的宗悫有何志向,宗悫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毛泽东的“水击三千里”与之遥相呼应。

 

在一处中式庭院,导游老师手指一口灰黑木栅栏围着的古井说,那是毛泽东完成“日课”——每天清晨“冷水浴”的地方。毛泽东那时便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圣人者,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十分推崇在恶劣环境中磨砺意志,一直坚持着“日光浴”、“雨淋浴”、“冷风浴”、“空气浴”、“冷水浴”等。原来,古井里的水连接着湘江里的水,这个水锻炼着青年毛泽东的体魄,亦淬炼着青年毛泽东的品性。睹物思人,恍惚之间,一个英俊魁梧、目光如炬的学子果真在井边闪转腾挪起来。

参观归来,细细回味,镶嵌在湖南一师大厅墙上的毛泽东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直抵我内心最柔软、最幽微之处。那笔走龙蛇的浪涛,与新时代大潮同频共振,捎给我一组词语:立志报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附小主事期间,曾亲撰此联,并着人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之中。联语明白如话,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把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与实现这一理想的不二路径——人人行动起来,熔于一炉,极富思想先进性与群众感召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千万不要以为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泽东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晓得给我辈留下那一大网篮学业字纸的书生。他宣称自己的新名字叫“子任”,求学的目的唯在“救国救民”。1915年5月7日,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学校编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小册子《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愤然写下誓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学友萧子升的信中明确提出“要注意东事”,再次立下了“磨砺以待日本”的救国之志。早在17岁那年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读书期间,他改写了以为是日本志士西乡隆盛所作的诗赠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之德之志,原已在千里万里。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1917年暑期,毛泽东邀上萧子升以徒步游学。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其全家人的热情款待。临别时毛泽东挥毫留赠这副对联,清新流畅的联语既是同学间真挚情谊的真实表达,也是他初入社会的初始心得。

古今中外,哪一个历史人物的诞生与成长不凝结着时代的智慧与力量?青年学子毛泽东尤为重视结交志同道合的大众朋友,1915年秋,他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刊登《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应者云集,后成为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他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于是,假期来临,他与萧子升一拍即合,草鞋、短褂,雨伞、挎包,一套文房四宝,游学五县达一月之久。数百里行程以写字作诗解决食宿,一路上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方丈等各色人,记下了一本又一本笔记。同学们称赞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人民万岁,原已在少年心里深扎根须。从身无分文的“游学先生”,到安源煤矿井下调查,再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再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论断的横空出世……因了毛泽东一生的孜孜以求,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之风直刮到了新时代的今天,并将永远刮下去。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1917年,湖南一师接连病死七名学生,毛泽东痛撰此联,猛烈抨击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主义和锦标主义。联语中不仅饱含着青年学子毛泽东心系同窗的悲悯情怀,更显露出了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不凡眼光。

1916年暑假到1917年,毛泽东两度渡过湘江,寓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研学。悬挂在岳麓书院讲堂上方的“实事求是”匾额,渐渐地融入了他的血液。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该文开宗明义,把体育与国力联系在一起:“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对学生应德、智、体“三育”并重。切中时弊,振聋发聩,深得当时进步教育工作者赞同。此论亦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脉源头活水。环视当下中小学校,体育课蝶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时长占比仅次于语文与数学,操场上学生们无不生龙活虎,喜逐颜开。

犹记得,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一师老同学周世钊时感慨万千:“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作者简介肖智群,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新时代廉洁教育百人宣讲团成员,曾获《中国纪检监察报》优秀通讯员、湖南省优秀党员教育工作者、第三届谢璞儿童文学奖提名奖,湖南省洞口县纪委监委原常务副书记、副主任,现任三级调研员、四级高级监察官。